接官亭
景點簡介
臺灣與中國又有寬闊的海峽遙隔,來往交通不便。任職官員發派臺灣各地,大都由陸路先抵廈門,再轉海運,經過洶湧波濤,駭浪驚滔,幾番折騰後,才能到達鹿耳門。雖然鹿耳門建有公館可供歇息,但經片刻,又得轉渡河運進入郡城。為使長途跋涉,疲累奔波的官員,有賓至如歸的感覺,或回任官員等候船班,臨行依依,在渡頭附近多設有迎接或送別的處所。接官亭便是臺灣納入清國版圖以後,用來迎送酬接文武官員的地方。清康熙年間,接待文武官員的公館設在當時的西定坊大井頭附近。臺江淤塞,海退成陸以後,渡頭西移至安瀾橋邊的「鎮渡頭」。現存的接官亭石坊,為三間四柱二樓歇山重檐式花崗石構造,高八.一九公尺,寬八.六六公尺,造型精美,格局高大為本市之冠。接官亭雖為石製,但細部上仍表現木構特色,中央橫楣上之雙辨浮雕,次間之仙鶴、鳳凰、麒麟等圖騰也有古意。
歷史沿革
乾隆四年(西元一七三八年)巡道愕善在安瀾橋邊建風神廟,廟前建接官亭,以接文武百官。乾隆四十二年(西元一七七七年)臺灣知府蔣元樞,在安瀾橋邊南河港岸建碼頭,並由泉州訂購石材,運到臺灣,在風神廟前的碼頭上造登岸石階,立石造牌坊,石坊前額題「鯤維永奠」,後額題「鰲柱擎天」。當時,風神廟為三開間四進式,風神廟右前方,有右造重擔碑亭一座,後來移建於左前。為使來往官員得以暫時歇腳,在風神廟左側購買兩進民宅一棟,做為公館使用,整體規模宏大壯觀。隨著環境的變更、時間的推移,日本領臺後,接官亭的功能消失。風神廟重建,公館不再,碑亭封閉成為房舍,被認為是臺南市最壯麗的石碑坊也由隔鄰民房隨意掩遮,減損不少當年的浩浩雄風。